俱乐部
咨询热线:400-101-0082
首页  >>  俱乐部  >>  亲子频道
作为好妈妈就应该学会让孩子学会“离开”自己
来源:站内编辑 | 点击:193 | 录入时间:2011-10-13

   前提:每当幼儿园开学的第一天都会看到孩子哭哭闹闹的,拽着妈妈的手不让妈妈离开,而有的小朋友却挥动着小手向妈妈说再见,同龄的小孩子,为什么差距就会这么的大呢?最主要的还是妈妈的入园准备没有做好,没有做充分,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的宝宝快乐的进入幼儿园,请父母们认真借鉴了!

  第一, 让孩子提早明白将要发生的事。早在上幼儿园前的一个月,每天饭桌上都会与宝贝聊去幼儿园的事。我在网上找到了许多幼儿园的照片,让孩子实实在在地看到有很多好玩的小朋友和活动会在那里等待他去参加。这样耳闻目染了一个月,孩子对幼儿园的理解已经很充分了。

  第二, 为孩子找个小同伴一起去。正好我朋友的女儿小姑娘也要去那个幼儿园,所以让两个已熟稔的小朋友作伴去一个新的环境会帮助减少他们的焦虑和害羞。

  第三, 提早去学校,让孩子熟悉外部环境. 在孩子开学之前我带他们边参观边介绍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与设备.一方面让孩子对新环境有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在慢慢勾起他对上幼儿园期盼的心理。也消除了孩子的入园焦虑.

  第四, 与孩子一起准备去学校的物件。别小看这个环节,在做完了以上三个步骤后,如果孩子答应与你一起来准备上学的个人用品,那么这件事的成功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在上幼儿园的清单上,明细列出以下物件:

  一个孩子喜欢的陪伴物:如一条小抱毯,一个小熊,或小布娃,在孩子休息或想家时用来陪孩子。当然,有了陪伴物,他会感到亲切、温暖和安定,虽然离开了家和妈妈,但只要见到小熊他就明白妈妈会在家等他放学,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和心理安抚。

  白天,当宝宝不高兴时,会抱着安抚小熊倾诉,当宝宝开心时,又会亲吻小熊;中午,安抚小熊陪着宝宝入睡,摇动时,身体里发出的铃铛声让宝宝时刻觉得身边有一份贴心的陪伴。

  而自我安抚这个概念的确在国内很新,父母不一定会认同,每当我提及“自我安抚”时,总会有一大群反对的声音,例如有的妈妈这样质疑道:“从母亲的天性和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来讲,用物来满足宝宝对于感情的需要(如果这是母亲有能力、有时间可以给予的),都是不合情理的,无助于孩子成长的。”我想说,养儿育女是一件很私人的事,父母大可不必按别人的办法去养自家的孩子,但同时我的养育经验告诉我,妈妈可以多听、多看、多学习、多实验,用开放心态学做妈妈,其收获一定会是丰富的,甚至超乎自己的预料。

  给孩子一个安抚小熊,并不是让孩子忘了妈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用外力独立地去安抚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靠妈妈每时每刻的拥抱和亲吻来抚平害怕和焦虑。就如我们成人,压力大时会用吃来放松心情,焦躁郁闷时会用音乐、健身来自我发泄一下。其实,西方的妈妈和教育机构早已懂得使用心理暗示来引导孩子独立,比如父母为孩子从小建立一个独立的睡眠环境,从而让孩子从起居开始入手,习惯离开妈妈后的暂时独处;幼儿园允许幼龄孩子携带安抚玩具/ 陪伴,让孩子需要时可以自由自在地抱着小熊进行自我对话(他们会与心爱的陪伴说话),自我想象(他们会想象小熊就是他爱的妈妈或亲人),从而达到自我安定和安抚的作用。

  许多小朋友的安抚陪伴(小熊、小布毯、小抱娃)都被“安置”在标明各自名字里,有需要时他们才可以取用自己的小伙伴。在集体中,孩子就这样慢慢学会了自我管理心爱的物件,同时也管理起自己的情绪。

  宝宝会与一个或几个安抚玩伴建立起亲密关系,这是宝宝对自己熟悉物件的一份依托,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份心理和生理要求。而对妈妈,宝宝当然拥有与生俱来的不离不舍感,而这份粘连则应该随着孩子心智成长而逐渐减弱,如果这份情感粘连发展过度,或不被其他社会角色所替代,孩子就会变得过度依赖,大家都明白恋母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会影响孩子身心发育和人格成长。做妈妈的责任就是让孩子轻松快乐地“离开”自己,为他们逐渐进入和担当起的社会角色开路并护航,就如今天早上 孩子没有任何焦虑感地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小集体。虽然孩子是带着那个小熊走进教室的,但他明白不到休息的时间,小熊就应该呆在书包里,只有等到需要休息时小熊才可以出来陪伴一下,而妈妈更应该快点回家做妈妈自己的事去。只有当孩子有了这份独立的意识,妈妈才能安心于自己的称职母爱,否则母爱会显得越来越泛滥、越来越多余。

  我对自己的告诫是:妈妈多用智慧去爱,少用情绪去养。

  总结:父母不可能永远的守候在孩子的身边,早些教会孩子独立的去面对问题,无论是对于眼前还是将来都决定着孩子的发展,路始终是孩子自己走的,父母作为过来人只是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孩子少走弯路,真正的决定权还是由孩子自己来决定!
 

编辑:Zoe
广仁月子中心,是专业美国生子中心